王燕霜 教授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8-01   浏览次数:4831



王燕霜,女,19726月生于河南洛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轴承工业科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555”人才工程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防锈润滑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摩擦、耐磨、减摩材料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担任《机械工程学报》、《航空动力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等期刊的评审专家。19947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93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63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2013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15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短期进修,2016年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方面,任教过的本科生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机械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专业英语、机械设计基础等。任教过的研究生课程:弹性力学、现代设计方法和接触力学。主持编写了机械系统设计、接触力学和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作为副主编出版编著2部《标准紧固件实用手册》和《滚动轴承设计原理》。主持天津市教改项目“基于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的数控加工理论实践并行教学平台建设”,并获得优秀候选项目,进行经验介绍。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以及校优秀教师等。指导本科生多人次获得毕业设计优秀。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就职于国内外著名轴承企业。

科研工作方面,主要研究领域为轴承摩擦及润滑、轴承设计、润滑测试设备研发、油脂及摩擦材料测试技术及机器人技术。已经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委托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军工配套项目、河南省杰青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大专项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主持2项);三等奖1项(主持);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4项(第1);二等奖4项(第1)。省部级鉴定项目17项。申请专利57项,授权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低温高速弹流摩擦特性试验机、轴承预紧力试验机、轴承滚动体及铆钉缺失在线检测系统、卫星动量轮用轴承试验机等,为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寿命攻克了关键润滑技术难题。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控制技术”和“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负游隙与摩擦力矩控制技术”。2007年“轴承滚动体及铆钉缺失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已经在浙江八环轴承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的生产线上进行应用。2008年,主持的项目“航空润滑油弹流流变测试系统”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部级)。2009年,开发了“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负游隙与摩擦力矩控制技术软件”,首次解决了负游隙轴承的设计问题。20087-20097月,作为第一负责人研制了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开辟了一种新的确定轴承预紧力的方法,提高了实际预紧力的测试精度,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2年主持开发了“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控制技术”,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2014年该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了中、重径向载荷下的滑动轴承摩擦特性测试装置,解决了滑动轴承润滑脂的测量难题。提出了润滑油五参数流变模型,获得河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41064109润滑油的拖动系数计算公式,已经应用在轴承动态特性分析中,为轴承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轴承设计的质量和效率。首次对高剪切率下润滑脂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成果获得河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联系邮箱:hkd_wang_yan_shuang@126.com,手机:18222641850


版权所有 © 167net必赢(中国)线路-官方网站
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新城大学科技园 邮编250353 鲁ICP备05046217号